每個行業每年都會有個走勢,隨著季度、市場大環境而改變,據相關專業人士描述,今年多數苗木品種價格下行的走勢基本塵埃落定,下半年的苗木行情不會有較強的回暖。
苗價下滑勢猛
今春以來,全國除了上海、湖北等地區多數苗木品種價格浮動不大之外,其他大部分地區的苗木價格都是跌多、漲少,市場冷淡,旺期不旺。
北方地區
2015年,河北地區除胸徑6厘米以上中大規格國槐、金葉國槐價格堅挺以外,金葉榆、柳樹、白蠟、碧桃等苗木價格都在下跌,河北多個品種價格已降到15年前的價位。許多地區的主流苗木,如胸徑15厘米以下的垂柳、白蠟、金葉榆、法桐等價格都是下行走勢。

國槐
南方地區
金桂是南方市場交易量最大的樹種之一,以前價格一直走高,中大規格苗動輒千元、萬元一株,在高價的利潤下,南方許多地區幾乎是“全民運動”種桂花!八疂M則溢、月滿則虧”,圃苗量過大,導致其價格下跌,以前的那種“黃金桂”高價位,自然成了“昨日黃花”。廣東、海南等地,中東海棗、老人葵、加拿利海棗、銀海棗等棕櫚科植物價格今年也同比下降25%以上。

金桂
苗木價格走低,人們往往把原因全部歸因于國內大環境的影響。如國家經濟增速放緩、房地產行業持續低迷、政府欠債和形象工程受到限制,導致綠化工程量減少,綠化苗木需求量降低,以上這些因素確實對苗木價格影響很大。但是,應該理性看待苗木市場價格的漲跌,苗市由熱轉冷,除外部環境影響外,最重要的是苗木產業自身的問題,是苗木產業盲目擴張規模和長期產品結構失衡導致的后果,有著市場規律運行的必然性。
產業發展過快
我國苗木產業從2001年開始進入大規模發展階段,華北、華東地區2007年至2014年上半年是增速最快的階段,尤其是2011年以后產業規模擴張尤為突出。
苗木產業相關數據顯示,按2014年農業部種植管理司公布的數據,2011年、2012年和2013年,全國觀賞苗木面積分別為56.17萬公頃、63.77萬公頃和71.41萬公頃,2013年比2012年增幅達到11.98%。
截至2014年春,山東、浙江兩省觀賞苗木面積都超過200萬畝,山東在圃苗木數量達到50億株,按每年出圃5億株計算,需10年才能被市場消化。云南省雖然觀賞苗木總面積在全國不是最大,但發展速度最快,從2012年的5800公頃,增加至2013年的1.32萬公頃,增幅達到127.57%。
苗木產業發展過快,特別是盲目擴張必然造成部分苗木供大于求,產能過剩。市場需求量是有限的,即使國家經濟不出現“緩增長”這種新常態,產能過剩的品種,價格也會下跌。
從2015年春季苗木行情來看,跌價幅度最大的是北美紅楓、速生白蠟、法桐、北美海棠、美國紫薇等小苗。速生法桐、園蠟二號圃苗量達到十幾億株,今春降價幅度達到50%以上。這些小規格苗木并非綠化工程需要的規格,與綠化工程減量關系不大,主要是在苗圃之間流轉。其交易量下降,價格大跌,給了我們一個重要信號:一是苗圃規模擴張的速度停下來了;二是人們對苗木產業發展的心態由浮躁、狂熱轉向冷靜和理智。

北美紅楓
北美海棠
產業規模的盲目擴張,對部分苗木從業者的打擊很大,有一部分實力不強的從業者會因為資金鏈斷裂,承受不了高昂的地租、勞務、水費等經營成本,忍痛轉讓苗圃,改行出局。
產品結構失衡
除了產業規模擴張過大、過快帶來嚴重后果以外,更應引起人們重視的是產品結構問題。產品結構失衡是苗木產業長期存在的問題,苗木產業的使命應該是豐富我國的園林綠化苗木品種,實現品種多樣化。但人們在追求暴利的理念驅使下,苗木產業的產品定位一直是“喜新厭舊”,盲目跟風。市場推出毛白楊,就丟掉了加楊、新疆楊,出現了107、108楊,又扔掉了毛白楊;有了金絲垂柳,沒人再培育老垂柳、饅頭柳;發現了河南檜、望都塔檜,丟掉了北京檜……
市場上每推出一個新產品,就掀起一陣風,刮風的結果是增加了部分新品種,丟掉了許多老品種,一部分苗木品種產能過剩,一部分品種資源匱乏。現在園林綠化用量最大的許多主流樹種,如饅頭柳、千頭椿、梓樹、楸樹、北京檜、冷杉、杜梨、毛白楊、新疆楊、加楊、小葉楊等,幾年來一直都是市場資源缺少的品種,即使現在的“緩增長”時期,這些苗木的市場需求量也很大。從這一點看,品種決定市場,很有道理,不是市場冷淡,是產品品種單一,市場需求的品種資源少。

銀杏
銀杏價格近兩年的“滑鐵盧”現象,充分表現了產品結構存在問題所產生的后果。
銀杏是長期以來最受園林綠化工程青睞的高檔樹種之一,一直價格很高。自2013年以來,其價格大幅下跌,2015年春,胸徑12厘米至18厘米的銀杏價錢比柳樹還低。主因就是主產區品種單一,當社會擴繁量增加和交易量下降時,以銀杏為唯一產品收入的從業者,為了生活不得不競相降價拋售。苗木產業現在只有控制產業發展規模,調整產品結構,未來才有活力,才能取得可持續的發展。
2015年,苗木產業開始進入調整期,產業規模也會出現緩增長,調整內容包括產能規模、產品定位的調整,也包括價格的調整。部分價格過高的品種會回歸理性,這有助于增加市場交易量。部分產能過剩的品種如北美海棠,只要觀賞性、生理抗性、適用區域廣泛,在調整到合理價位之后,還有很好的市場潛力。新品種必須解決現在生產中的亂象,如質量低劣品種的攪局和生理抗性弱、病蟲害頻發等問題,否則其后果比產能過剩的危機更嚴重。
2016年以后,全國大多數城市以綠量為目標的綠化、美化規劃已接近完成,苗木需求量會逐年減少。但隨著國家生態建設、城鎮化建設等規劃的實施和落地及PPP模式在政府工程中的應用和推廣,作為“綠色產業”的苗木產業還大有用武之地,還有很多發展機遇。
今后,大樹、山苗的用量會減少,中小規格的苗木會成為主流,符合生態工程需求的鄉土樹種,生理抗性強的樹種、果樹、濕生水生植物、節水型植物用量會有很大的市場空間。
看完這篇文章,你們作何感想呢,有沒有得到啟發呢?或是在沉思、反思呢?